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清華學院的革新契機與隱憂

今年9月新學年度,新竹清華大學即將成立「清華學院」,不無可能引發其他大學群起仿效的良性競爭風潮。對於這項聽起來似乎相當美好的大學教育改革創新之舉,筆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台灣的大學生終於有希望跳脫教室專業課表的框限,重新找回開啟生活與人生課表的自由教育之美。憂的是:貴族化傾向的學院教育,除了可能大開民主倒車,製造校園階級差異與衝突對立之外;還不無可能淪為少數精英學子攀爬權貴階級的高梯,享盡納稅人5年500億的卓越大學補助經費,成為明日自私自利吸盡天下資源的大黑洞。

傳統大學教育,只要學生下了課,離開教室、實驗室或研究室,教育幾乎就止步了。在這種模式的教育之下,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培養出專業能力一流,但是卻與生活脫節、社交活動能力薄弱,而且缺乏社會關懷、國際視野狹隘的「竹科人」。

然而,大學功能不僅在傳授專業知識,更應克盡育人淑世的崇高使命,協助學生成為自由人,不只要有能力自由探索,因應變局,還要能夠辨識現實與變局之中的不變真理,或是洞燭先機,引領潮流或開創新局。否則,就如同美國哈佛大學前任校長批評哈佛大學所言,「空有學術卓越,卻喪失培育自由人靈魂的最高使命」,那可真的就是忘卻了大學教育的根本大業。

因此,我們非常樂見國內教育界提出這種創新的大學教育改革。清華學院採取不分科系的方式招收學生,課表除了傳統以專業科目為主的學習之外,還規劃了宿舍內外之之系列活動,以及生活與學習課程(包括社會議題、生態環境、法制經濟、藝術美學等)。並安排導師、學長助教,提供身心及課業輔導、協助成長、生涯規劃,獎助國際學習、增長見聞。這種以宿舍為中心的全方位學習,無疑提供跳脫既有框架之絕佳改革契機。

可以預見,這套新制施行理想的話,教育將不再侷限於傳統科系模式,只能聚焦於特定既存專業的人才培訓,而能發揮更恢弘前瞻的視野,配合學生多元的性向、能力與志趣為本,提供全方位的開放學習機會,讓學生能夠有能力與志趣,自由選擇拓展更完整的人生,為個人、社會、世界,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樂觀其成之餘,不免還是有些隱憂。首當其衝就是傳統科系的教授群,他們其實也是當前教育政策與學術環境的被壓迫者。這些教授往往身陷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或人格涵養可言的惡劣處境,君不見,每隔一陣子,就有青壯年優秀教授不幸過勞死的悲劇新聞。面對新派學子,多樣而異類的興趣、需求與未來志向,傳統科系的教授們是否做好充分準備(包括:心理調適的準備,以及另類教學需求的準備)?

(在這兒,岔題來講,在籌辦新式學院提供學子解放身心與自由靈魂的教育之餘,各家大學也該好好思考,如何才能提供大學教授解放身心與自由靈魂的學術環境,否則學生獲得解放,但是教授依然現在就傳統之中,這樣的大學改革即便表現再亮眼,終究還只是未竟之功罷了!)

從正面來看,多樣差異固然是一種美,可以激發校園產生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從負面來看,新式教育解放的學子對上舊制傳統為解放的教授群,這雙方陣營不同的思維之間,諸多的差異卻也可能是引發衝突對立的導火線。新舊師生之間能否互相尊重、寬容彼此對於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異樣見解,努力激發教與學的創意,共創成人之美的教育使命?

再者,其餘絕大多數的清華學生不無可能淪為次等學子。清華園內,新舊兩派學子之間,又會引發哪些觀感與互動?主事者是否設想過如何因應可能的隔閡,甚至是對立、衝突與歧視?另外,為了配合學院不分科系學生更靈活的選課需求,整個學校原本以科系分界的課程規劃是否也需要更新,以充分滿足不分系學生跨系攻讀的深度與廣度需求?

還有一層考量就是,教育改革通常是採取加法的途徑,這雖然可以開啟新的可能性,但是增加學生與老師負擔卻也是令人詬病的缺失。自由、開放固然可以激發更多的創新機會,但是同時也可能會讓人疲於奔命、無所是從,新式學院的學生如何同時兼顧新舊兩制之間的挑戰與機會,而不至於失足於沉重的壓力與衝突之下,兩頭落空,這無疑也是這項新制學院教育無可躲閃的嚴苛考驗。主事者應該要從長計議,特別是針對可能滋生的新問題,儘早規劃配套補救措施。

憂喜參半之間,台灣的教育真的還是很值得更多社會大眾的關注。畢竟,台灣除了令人搖頭、狂喜狂悲的政治惡鬥或選舉嘉年華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更值得關注、期待的事務,值得更多人投入心力與才華,這樣來愛台灣,不是更美好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