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去年推出《After Ed 》影音網誌平台,http://aftered.tv/,這項實驗性的做法,由教師學院 EDLAB 實驗室若干成員負責推動,利用web-video (類似You Tube 網站) 的影片分享機制,再結合一般教育領域網站的分項功能。
譬如:國際教育新聞報導(每週更新一次)、環球教育現場(譬如:日本神教的僧侶教育)、教育專題故事、教育紀錄片/短片/動畫、教育新技術、創意教學、跨界教育經驗(電動玩具、漫畫、教育研究報告的影音呈現版)等等影片的展示,再加上專欄部落格的雜文、討論,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例如:各種教科文團體/個人的交流(比方HBO教育影片的製作播放、美國公共電視集團PBS的大師劇場)、國際短片影展、影片競賽、教育短片影展等等)的串聯合作等等。
這項實驗做法,頗有可能成為未來各大學教育普遍應用的展現介面。假以時日,應該可以看到全球各大學的網站陸續跟進採納,研發適合各大學系所/研究中心的影音呈現做法。
屆時,學術研究報告就不再只是侷限於硬幫幫的論文格式,在這兒,不妨讓你的想像力稍微飄晃一下,比方說:閱讀認知的神經心理學研究如果以影音短片的模式來呈現的話,那會是什麼樣的一種光景?
從教育觀點來看,透過這樣非語文中心的多媒體媒介,應該頗有機會讓教育跳脫出不同於傳統仰賴語文媒介論述的教育思考與實作之另類可能性,讓教育呈現出文字/學者/教室為中心以外的另類寬廣視野。同時也讓學者以外的一般群眾比較有可以發聲、現形的機會。
比方說,如果我們讓教育藝術家來拍攝一段關於學生課堂聽講的情形,也許就是各種不同文化、學科、性別的課堂學生聽講的臉部特寫畫面,再加上腦部反應的各種造影顯像(譬如:fMRI、PET、EEG、EMG等等),再加上畫外音或漫畫、動畫等多媒體交錯呈現的課程內容切片、課程的模式分析、批判等等。
應該會是很好玩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讓人們看見、聽見不一樣的教育。甚至教師、學校行政、教育官員,還有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大眾,都可以發表個人的觀點與感受。這應該是很重要的教育改革的切入點。
《W&H Attend the Edit Jam》
影片來源:EdLab | Teachers College © 2007
1 則留言:
Hello there,
I like your comments on my blog.
Do you live in Taiwan?
Thank you very much.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