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教育下一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 After Ed 影音網誌平台

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去年推出《After Ed 》影音網誌平台,http://aftered.tv/,這項實驗性的做法,由教師學院 EDLAB 實驗室若干成員負責推動,利用web-video (類似You Tube 網站) 的影片分享機制,再結合一般教育領域網站的分項功能。

譬如:國際教育新聞報導(每週更新一次)、環球教育現場(譬如:日本神教的僧侶教育)、教育專題故事、教育紀錄片/短片/動畫、教育新技術、創意教學、跨界教育經驗(電動玩具、漫畫、教育研究報告的影音呈現版)等等影片的展示,再加上專欄部落格的雜文、討論,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例如:各種教科文團體/個人的交流(比方HBO教育影片的製作播放、美國公共電視集團PBS的大師劇場)、國際短片影展、影片競賽、教育短片影展等等)的串聯合作等等。

這項實驗做法,頗有可能成為未來各大學教育普遍應用的展現介面。假以時日,應該可以看到全球各大學的網站陸續跟進採納,研發適合各大學系所/研究中心的影音呈現做法。

屆時,學術研究報告就不再只是侷限於硬幫幫的論文格式,在這兒,不妨讓你的想像力稍微飄晃一下,比方說:閱讀認知的神經心理學研究如果以影音短片的模式來呈現的話,那會是什麼樣的一種光景?

從教育觀點來看,透過這樣非語文中心的多媒體媒介,應該頗有機會讓教育跳脫出不同於傳統仰賴語文媒介論述的教育思考與實作之另類可能性,讓教育呈現出文字/學者/教室為中心以外的另類寬廣視野。同時也讓學者以外的一般群眾比較有可以發聲、現形的機會。

比方說,如果我們讓教育藝術家來拍攝一段關於學生課堂聽講的情形,也許就是各種不同文化、學科、性別的課堂學生聽講的臉部特寫畫面,再加上腦部反應的各種造影顯像(譬如:fMRI、PET、EEG、EMG等等),再加上畫外音或漫畫、動畫等多媒體交錯呈現的課程內容切片、課程的模式分析、批判等等。

應該會是很好玩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讓人們看見、聽見不一樣的教育。甚至教師、學校行政、教育官員,還有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大眾,都可以發表個人的觀點與感受。這應該是很重要的教育改革的切入點。

《W&H Attend the Edit Jam》



影片來源:EdLab | Teachers College © 2007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清華學院的革新契機與隱憂

今年9月新學年度,新竹清華大學即將成立「清華學院」,不無可能引發其他大學群起仿效的良性競爭風潮。對於這項聽起來似乎相當美好的大學教育改革創新之舉,筆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台灣的大學生終於有希望跳脫教室專業課表的框限,重新找回開啟生活與人生課表的自由教育之美。憂的是:貴族化傾向的學院教育,除了可能大開民主倒車,製造校園階級差異與衝突對立之外;還不無可能淪為少數精英學子攀爬權貴階級的高梯,享盡納稅人5年500億的卓越大學補助經費,成為明日自私自利吸盡天下資源的大黑洞。

傳統大學教育,只要學生下了課,離開教室、實驗室或研究室,教育幾乎就止步了。在這種模式的教育之下,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培養出專業能力一流,但是卻與生活脫節、社交活動能力薄弱,而且缺乏社會關懷、國際視野狹隘的「竹科人」。

然而,大學功能不僅在傳授專業知識,更應克盡育人淑世的崇高使命,協助學生成為自由人,不只要有能力自由探索,因應變局,還要能夠辨識現實與變局之中的不變真理,或是洞燭先機,引領潮流或開創新局。否則,就如同美國哈佛大學前任校長批評哈佛大學所言,「空有學術卓越,卻喪失培育自由人靈魂的最高使命」,那可真的就是忘卻了大學教育的根本大業。

因此,我們非常樂見國內教育界提出這種創新的大學教育改革。清華學院採取不分科系的方式招收學生,課表除了傳統以專業科目為主的學習之外,還規劃了宿舍內外之之系列活動,以及生活與學習課程(包括社會議題、生態環境、法制經濟、藝術美學等)。並安排導師、學長助教,提供身心及課業輔導、協助成長、生涯規劃,獎助國際學習、增長見聞。這種以宿舍為中心的全方位學習,無疑提供跳脫既有框架之絕佳改革契機。

可以預見,這套新制施行理想的話,教育將不再侷限於傳統科系模式,只能聚焦於特定既存專業的人才培訓,而能發揮更恢弘前瞻的視野,配合學生多元的性向、能力與志趣為本,提供全方位的開放學習機會,讓學生能夠有能力與志趣,自由選擇拓展更完整的人生,為個人、社會、世界,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樂觀其成之餘,不免還是有些隱憂。首當其衝就是傳統科系的教授群,他們其實也是當前教育政策與學術環境的被壓迫者。這些教授往往身陷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或人格涵養可言的惡劣處境,君不見,每隔一陣子,就有青壯年優秀教授不幸過勞死的悲劇新聞。面對新派學子,多樣而異類的興趣、需求與未來志向,傳統科系的教授們是否做好充分準備(包括:心理調適的準備,以及另類教學需求的準備)?

(在這兒,岔題來講,在籌辦新式學院提供學子解放身心與自由靈魂的教育之餘,各家大學也該好好思考,如何才能提供大學教授解放身心與自由靈魂的學術環境,否則學生獲得解放,但是教授依然現在就傳統之中,這樣的大學改革即便表現再亮眼,終究還只是未竟之功罷了!)

從正面來看,多樣差異固然是一種美,可以激發校園產生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從負面來看,新式教育解放的學子對上舊制傳統為解放的教授群,這雙方陣營不同的思維之間,諸多的差異卻也可能是引發衝突對立的導火線。新舊師生之間能否互相尊重、寬容彼此對於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異樣見解,努力激發教與學的創意,共創成人之美的教育使命?

再者,其餘絕大多數的清華學生不無可能淪為次等學子。清華園內,新舊兩派學子之間,又會引發哪些觀感與互動?主事者是否設想過如何因應可能的隔閡,甚至是對立、衝突與歧視?另外,為了配合學院不分科系學生更靈活的選課需求,整個學校原本以科系分界的課程規劃是否也需要更新,以充分滿足不分系學生跨系攻讀的深度與廣度需求?

還有一層考量就是,教育改革通常是採取加法的途徑,這雖然可以開啟新的可能性,但是增加學生與老師負擔卻也是令人詬病的缺失。自由、開放固然可以激發更多的創新機會,但是同時也可能會讓人疲於奔命、無所是從,新式學院的學生如何同時兼顧新舊兩制之間的挑戰與機會,而不至於失足於沉重的壓力與衝突之下,兩頭落空,這無疑也是這項新制學院教育無可躲閃的嚴苛考驗。主事者應該要從長計議,特別是針對可能滋生的新問題,儘早規劃配套補救措施。

憂喜參半之間,台灣的教育真的還是很值得更多社會大眾的關注。畢竟,台灣除了令人搖頭、狂喜狂悲的政治惡鬥或選舉嘉年華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更值得關注、期待的事務,值得更多人投入心力與才華,這樣來愛台灣,不是更美好嗎?